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失利,主力被迫向西转战,12月上旬抵达陕南,得知四川军阀混战,川北空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曾中生等决定进军川北建立根据地。17日先遣部队红73师217团从陕南出发,18日到达通江两河口,其余部队19日相继出发,红军在巴中的军事斗争由此拉开序幕。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川陕边,以巴中为中心,创建了历时2年5个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被毛泽东肯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巴中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党政机关驻扎巴中境内,四次中共川陕省党员代表大会和三次川陕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均在巴中境内召开。巴中是根据地对敌战斗的主要区域,是反“三路围攻”的主战场,是“三次进攻”战役红军向外扩展的出发地,是反“六路围攻”的西线主战场,在巴中境内牺牲的红军人数最多,红军亲手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集墓,集中安埋了数千名红军烈士。在巴中境内建立的市、县级政权有1道1特别市9县2特别区,分别是:巴中道,巴中特别市,赤江县、赤北县、红江县、南江县、长赤县、巴中县、长胜县、恩阳县、江口县,苦草坝特别区、洪口特别区。巴中各地普遍开展土地革命,加强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为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